第504篇原创文章专业股票配资平台
前些天出去吃饭的时候,家人点了某气某林的“零糖零卡”小汽水。我被职业病驱使着研究了一下配料表,发现里面并没有添加该品牌著名的网红代糖「赤藓糖醇」,而是一款朴素的苏打水……其实,偶尔来点儿甜味剂,也无妨。我那根敏感的神经并不是因为恐惧甜味剂对人体的伤害(毕竟,正常呼吸空气也不可能零风险),而是职业病导致的对此类产品成分的敏感度。
2023年,《自然·医学》期刊上曾发表一项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,首次指出:血液中赤藓糖醇水平较高的人群,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风险也显著升高。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。在此背景下,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团队进行了一项细胞水平的实验研究,旨在探讨赤藓糖醇是否会影响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。
研究结论并不乐观,甚至会让喜欢/信任赤藓糖醇的朋友们很不开心:这种甜味剂并非人畜无害的傻白甜。它不仅增加风险,在体外细胞试验中,还会对脑微血管的功能“制造障碍”、增加缺血性卒中风险。一起来了解一下吧~
先复习了解一下本文的主角:赤藓糖醇。它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甜味剂,被很多食品和饮料品牌青睐。它火起来的原因如下:
赤藓糖醇较其它糖醇类的优势
能量低:仅0.21 kcal/g(是蔗糖热卡的5%),显著低于其它糖醇类甜味剂。木糖醇是2 kcal/g(为等量蔗糖热卡的50%)、麦芽糖醇是2 .1kcal/g;
甜度高:在营养性甜味剂里甜度较高,仅次于木糖醇和麦芽糖醇。赤藓糖醇的甜度相当于等量蔗糖甜度的60~80%,在口腔中可以制造温和的冷却效果,且没有某些甜味剂常见的“回味“;
天然性:广泛存在于天然蔬菜水果(如甜瓜、西瓜、梨、葡萄等)以及发酵食品(如奶酪、酱油等)中,人体耐受性较高,在摄入适量的前提下(一般单次用量不超过 35 克)不容易引发胀气、腹泻、恶心等消化道症状。它的最大非致泻剂量明显高于其它糖醇(以木糖醇为例,是木糖醇的2倍。即:要想引发同样的消化道症状,需要摄入木糖醇2倍以上剂量的赤藓糖醇);
有助于口腔健康:赤藓糖醇无法被口腔中的细菌利用转化,不会导致龋齿,对儿童及成年人的口腔健康均有益。
血糖及胰岛素友好:具备了其它糖醇类甜味剂的优势,即代谢途径与胰岛素无关,平均血糖生成指数和胰岛素血症指数分别是 0 和 2 ,不会引起血糖波动,对有血糖问题或诊断为糖尿病的朋友们较为友好。
这样一种人畜无害、提供美好口味体验、不会影响血糖和体重的甜味剂、暂时没有被高质量证据发现像三氯蔗糖/阿斯巴甜那样有诸多逐渐浮现的健康伤害,火起来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。尤其在这个糖尿病和肥胖像感冒一样普遍的时代~
因此,美国FDA及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都批准赤藓糖醇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“是安全的”。而我国国标《GB 2760-2014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》及《GB 2760-2024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》中,有关赤藓糖醇的使用,并未像对诸如阿斯巴甜、安赛蜜、甜菊糖苷等甜味剂那样,对最大使用量做详细注释。而是简单一句话:“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”。
介绍完主角,一起了解一下最新研究给我们敲响的警钟。
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研究团队,干了这么一件事:他们在实验室里培养了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,并将它们分为两组(你可以脑补一下各种科技影视剧剧情里的场景),培养3个小时:
对照组:使用正常培养液;
试验组:在培养液中加入了浓度为6 mM的赤藓糖醇——这个剂量相当于一瓶常见“零糖零卡”饮料中所含的赤藓糖醇量,约30克。
3个小时后,对这些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以下各项进行检测:
蛋白表达: SOD-1、过氧化氢酶、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及其磷酸化形式、血管内皮素转化酶ECE、大内皮素ET-1、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-PA等
氧化应激:使用CellROX探针评估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
这些听起来很拗口的名词,大家不需要具体了解,只需要知道上述各种,分别与血管的收缩与舒张、血小板的聚集与否、血管的炎性反应等等密切相关,直接或间接影响血管内血栓形成和局部缺血水平。
我们来看看结果。经赤藓糖醇处理后的培养基,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影响如下:
氧化应激显著增强:活性氧水平升高75%,抗氧化蛋白表达上升25%(努力清除增加的氧化物);
显著激活氧化压力相关的保护机制:SOD-1表达上升45%(说明细胞正在承受压力);
血管舒张功能受损:一氧化氮NO产量下降20%;
血管收缩因子升高:内皮素通路被激活;
血栓溶解能力下降:给予凝血酶刺激凝血时,相比于对照组抗凝因子的正常释放,赤藓糖醇组无反应。
综合结论就是:从细胞层面,赤藓糖醇在典型饮料摄入浓度下,可导致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出现氧化应激增加、一氧化氮生成减少、内皮素-1分泌上升以及纤溶功能受损等多重不良变化,简称“内皮功能障碍”。而内皮功能障碍正是中风和许多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前期标志。
带给我们的思考
虽然这项研究是在体外细胞中进行的,不能直接等同于人体内的复杂反应。但,它为我们理解赤藓糖醇可能的生物学效应提供了重要的机制性证据。结合先前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,我们有理由对频繁大量摄入赤藓糖醇保持警惕——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存在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,如中老年人、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,或有家族病史的人。
那么,作为普通消费者,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使用含赤藓糖醇的食品呢?
首先,不必过度恐慌。该研究结论≠偶尔喝一瓶无糖饮料就会立刻有血栓风险,而是提示我们:长期、频繁地摄入高剂量赤藓糖醇,可能会对血管健康产生累积性的不利影响。因此,如果你已经习惯于每天炫至少一瓶无糖饮料,或许需要尝试调整一下摄入习惯。
再者,我们从根本上反思如何驯化“对甜味上瘾的大脑”,而不是简单地用一种甜味剂替代另一种——你以为你做了健康的选择,极有可能只是换了一个“坑”去跳。喜欢甜,本身并没有错,且是被适度容许的。但,长期过度依赖甜味,或多或少都会给我们埋下短期或长期的坑。
天然食物中自带的糖(比如水果中的果糖、乳制品中的乳糖)通常伴随着蛋白质、维生素、矿物质、膳食纤维等营养素,均衡摄入是可以满足大脑对甜味的基础需求的。怕的是无限制无远虑地摄入过多的「添加糖」——让体重更沉、味蕾更重、身体面临更多健康损伤。
别忘记世界卫生组织及我国膳食指南的建议,成人和儿童应将游离糖摄入量减少至总能量摄入的10%以下,如能进一步降低到5%以下(约合每天25克糖)会对健康带来更多好处。
是驯化大脑
如果你在这个基础上,还想通过甜味剂满足一下自己“没够”的欲望,请时刻牢记一点:代糖≠零伤害,使用代糖的食品/饮料≠健康食品,它们仍然属于深度加工产品。(感兴趣的小伙伴,可以复习一下上周的推文:)
科学认知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,当前普遍认为“安全”的食品添加剂,很有可能随着更多证据的积累而被发现弊端。注重整体饮食模式的质量,有意识地减少对强烈口味(不论甜还是咸)的依赖。保持警觉、理性消费,是“保养”好我们皮囊健康更明智的态度和选择。
你若问我怎么减少?我的建议很简单粗暴:
第一,管住你的钱包。否则未来生病的身体会让你花更多的钱。
第二,逐渐减少量和频次。想喝小甜水的时候,换成一个需要啃和嚼的水果,或一杯酸奶,让味觉系统慢慢适应较低的甜度,驯化大脑。这里需要爱心提醒:购买饮料前,仔细阅读配料表——这是帮你管理“剂量”的最重要一步哦~
第三,系统了解与“糖”有关的知识。我这本新书《减糖真相》里,有你想知道的各种减糖控糖、减肥减脂、防癌防病相关知识。各大平台均有售~
—— 全文终 ——
(文中用图来自网络)
记得给公号加 ⭐️星标哦
否则可能随时找不到我
遂谦碎碎念
少跟甜味谈恋爱!
参考文献:
Berry, A. R., Ruzzene, S. T., Ostrander, E. I., Wegerson, K. N., Orozco-Fersiva, N. C., Stone, M. F., Valenti, W. B., Izaias, J. E., Holzer, J. P., Greiner, J. J., Garcia, V. P., & DeSouza, C. A. (2025). The non-nutritive sweetener erythritol adversely affects 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function.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, 138(6), 1571–1577. https://doi.org/10.1152/japplphysiol.00276.2025
Marco Witkowski et al., (2023) The artificial sweetener erythritol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 risk. Nature Medicine Doi: DOI: 10.1038/s41591-023-02223-9
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-International Programme on Chemical Safety Safety Evaluation of Certain Food Additives and Contaminants—WHO Food Additive Series: 44. 2000.
https://www.cfsanappsexternal.fda.gov
European Commission-Health & Consumer Protection Directorate. Opinion of the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Food on Erythritol. 2003.
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、中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、中华预防医学会食品卫生分会、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. 食品甜味剂科学共识(2022).
GB 2760-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,https://sppt.cfsa.net.cn:8086/db?type=2&guid=E13798C0-F243-4ACB-B541-C4E543349BE5
https://www.fda.gov/food/food-additives-petitions/high-intensity-sweeteners
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. 赤藓糖醇的科学共识. 《中国食品学报》. 2022年第12期405-412.
Bettina K. Wölnerhanssen, Anne Christin Meyer-Gerspach, Christoph Beglinger & Md. Shahidul Islam. Metabolic effects of the natural sweeteners xylitol and erythritol: A comprehensive review.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. Volume 60, 2020 - Issue 12.
Tagreed A. Mazi and Kimber L. Stanhope. Erythritol: An In-Depth Discussion of Its Potential to Be a Beneficial Dietary Component. Nutrients. 2023 Jan; 15(1): 204.
Fabienne Teysseire, Emilie Flad, et al., Oral Erythritol Reduces Energy Intake during a Subsequent ad libitum Test Meal: A Randomized, Controlled, Crossover Trial in Healthy Humans. Nutrients 2022, 14(19), 3918.
金鑫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